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
据了解,教育部同步更新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
这29种新专业具体为: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等专业。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不难看出,这些新专业的增设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加强了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了各领域人才需求分析,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人工智能教育专业为例,大学增设人工智能教育专业,能够使学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理念,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好准备。
当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社会对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了解教育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增设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可以为这些产业培养专门的人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教育应用与发展。
同时,在教育领域更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和赋能,如当下热推的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平台、教育机器人等,都需要专业人才来设计、开发和应用这些技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变革。
在教学方式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果。这样进一步为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诚然,人工智能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以便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项目开发和实践中,这也为他们的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培养人工智能教育专业人才,对于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迈进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